小型含油废水处理设备
一、主要处理办法
上浮法
主要用于隔油池出水的高级处理,去除细小油珠和乳化油。经过上浮处理后,出水含油量可降至30毫克/升。其方法是:将适量的空气通入含油废水中,形成许多微小气泡,在气泡作用下构成水、气、油珠三相非均一体系。在界面张力、气泡上浮力和静水压力差的作用下形成气-油珠结合体上浮而实现油水分离。上浮法按气泡产生的方法,可分为布气上浮法、溶气上浮法和电解上浮法三种。
布气上浮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借助于机械剪力将混入水中的气泡破碎,或将空气先分散成细小气泡后进入废水,进行气水混合上浮。常用方法有叶轮上浮法、射流上浮法以及多孔材料(如扩散板、微孔管、帆布管等)曝气上浮法。布气上浮法的优点是设备简单,管理方便,电耗较低。缺点是气泡破碎不细,一般不小于1000微米,上浮效果因而受到限制。此外,采用多孔材料曝气上浮法,多孔材料容易堵塞,影响运行。
溶气上浮法
是从含饱和空气的废水中析出气体,产生气泡以实现上浮。常用的有加压溶气上浮法和真空上浮法,前者应用较普遍。加压溶气上浮法是用水泵将废水送入溶气罐加压到3~5.5千克力/厘米2,同时注入空气使其在压力下溶解于废水。一般溶气时间为2~4分钟。然后废水通过减压阀进入上浮池。溶入废水中的空气由于突然减到常压,便形成许多细小的气泡逸出,从而实现上浮。上浮池内的上浮时间一般不小于 1小时。常采用将经过上浮处理的部分废水(30~50%)加压回流进入未经加压上浮处理的废水中实现上浮的方法。其优点是加压废水量小,可减少电耗,同时可以防止未处理的废水中油品在加压溶气时进一步乳化。真空上浮法是使废水中的气泡在减压(真空)条件下逸出的。
溶气上浮法的主要优点是产生的气泡直径可小到30~120微米。气泡直径小,在供气量相同时,气泡吸附时的比表面积就大,气泡上浮速度减慢,与吸附质点的接触时间增加,可以提高上浮效果。因此,溶气上浮法获得广泛应用。
电解上浮法
利用电能在含油废水中的电解氧化还原效应,以及由此在电极上产生的微小气泡的上浮作用来净化含油废水。如采用可溶性阳极材料,还可以同时发生电解混凝作用以净化废水。
旋流溶气气浮
新一代高效紧凑型密闭带压气浮技术。通过将旋流分离、新一代微气泡发生技术、溶气气浮技术等**结合,实现对污水中污油、乳化油、悬浮物等高效、快速分离、除油效率可高达90%,占地节省80%等优点,是目前含油废水处理方法更优的选择。
开采在为我国提供大量供应的同时其所造成的水资源污染也是较为严重的。我国油井多为稠油井,这些稠油井经过多年的开采已经逐步进入了开采的中后期,这一时期开采的主要方式为注水法,且在应用注水法进行开采时为了提高开采率大量使用化学助剂致使油田采出液中的含水量处于较高水平且其内部成分更趋复杂,对油田含油污水的处理带来了较大的挑战。未经处理的油田含油污水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不利于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为保护生态环境应当积极做好油田含油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做好油田含油污水的处理,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污水调节池中的污水经污水泵,提升到反应箱的过程中,搅拌均匀的药液从药液箱分别经加药流量计,按定量比加入加药射流器(泵前加药)和(泵后加药)与污水充分混合,然后在反应池中进行絮凝反应,使污水中的杂质形成较大的絮状颗粒进入气浮分离池。已经开始工作的溶气泵,通过进气射流器将空气按定比经进入流量计,溶入水中形成溶气水,通过溶气水流量计,调整流量后送入溶气释放器,溶气水经溶气释放器连续不断的释放,迅速的减压消能,释放出大量的微细气泡,将污水中形成的絮状颗粒托浮至气浮池水面,浮渣由刮渣机刮入排渣槽流到机外进行相应的处理,气浮后的清水由气浮分离池下部溢流到清水箱,供制造溶气水和一级排放。